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作为一名规划领域的从业者,理解当前国家推动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这已经不再是过去“旧城改造”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深刻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其底层逻辑可以概括为:在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的宏观背景下,以“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从过去依赖“增量扩张”转向依靠“存量活化”来获取发展动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治理全面升级的系统性工程。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深入理解:
这是理解一切的出发点。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主要逻辑是“摊大饼”,即通过征收郊区土地、出让土地、建设新城来拉动经济和扩展城市空间。现在,这个模式遇到了瓶颈。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已面临无地可征、无新地可卖的局面。过去依靠土地出让金作为城市建设主要资金来源的“土地财政”模式已不可持续。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在现有建成区内,通过空间重塑和功能提升,重新创造价值、挖掘价值,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模式切换:国家战略从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高速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外延式的扩张是粗放的,而对存量空间的精细化再利用,是**“内涵式增长”**和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再仅仅是GDP,更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过去的旧改,逻辑相对单一:拆掉旧的,盖上新的,核心是房地产开发。而现在的城市更新,是多重目标驱动的。
经济目标:培育经济新动能,而非简单的房地产开发。
产业植入:将老旧厂房、仓库、商业楼宇改造为科创园区、文创空间、新消费中心,引入新的产业和业态,实现“腾笼换鸟”。
价值重塑:通过改善环境、提升服务,让老旧街区的资产价值、消费价值得到提升,形成投资-升值-消费的良性循环。
激发内需:通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和商业场景,促进本地消费,激发城市内生经济活力。
社会目标:回应民生新期盼,建设“人民城市”。
补齐民生短板:这是当前城市更新最紧迫的任务。针对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如上下水、燃气管道、电路)、公共服务缺失(如养老、托育、停车位、活动场地)、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进行系统性修复和补充。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把房子修好,更要整治背街小巷、增加口袋公园、完善慢行系统,让城市更宜居、更有温度。
维系社会网络:强调“留、改、拆”并举,并以“留”为主,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社区结构和邻里关系,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社会关系割裂和城市记忆中断。
治理目标:探索治理新模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多元主体协同:城市更新涉及政府、原住民、产权方、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过程极其复杂。新的逻辑要求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鼓励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商业运营反哺公益等方式,探索项目长效、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的局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城市更新的方法论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留、改、拆”并举,以“留”为先:与过去“一拆了之”形成鲜明对比,现在首先考虑的是“保留”。保留城市的历史格局、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独特的街巷肌理,就是保留城市的“根”与“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功能提升,万不得已才进行“拆除”。
“针灸式”微改造:告别“推土机”式的成片开发,转向更小尺度、更精准的介入。可能只是一个街角、一座废弃的锅炉房、一条拥挤的巷道,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功能植入,像针灸一样激活整个片区的活力。
“共同缔造”与公众参与:居民不再是更新的“对象”,而是“主体”。从项目策划初期就通过问卷、座谈、社区工作坊等形式,充分听取居民意愿,让居民参与到方案设计、过程监督乃至后续运营中来,确保更新成果是真正为民所需、为民所享的。
当前国家推动的城市更新,其底层逻辑是一次深刻的城市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塑。它标志着中国城市告别了青春期的野蛮生长,进入了成熟期的精耕细作,其核心是从“生产空间”转向“经营空间”,从“建设城市”转向“治理城市”,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 一个核心转型: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活化”的根本转变
二、 三重目标导向:从“拆建为主”到“经济、社会、治理”并重
三、 三大方法路径:从“大开大合”到“绣花功夫”的方法论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