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城市更新:“活”在当下,中国十大工业遗存的再生(02)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5-08-15

城市更新:“活”在当下,中国十大工业遗存的再生(02)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中国城市的建设步伐。曾经,传统工业是城市的支柱,一厂独大,工厂即是城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工业设施逐渐迁离城市,从“一个工厂撑起一座城”到如今的“关、停、并、转”。在这个进程中,正确看待工业遗产——工业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的社会价值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遗产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资源,更是发掘城市历史遗存的关键。

工业遗存,既是城市更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时代的见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面对这些遗存,如何进行保护、改造、更新,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激活工业遗存项目在国内的实践,看看这些昔日的工业巨鳄如何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彩。


        上海水泥厂,这座在120年12月由刘鸿生民族工商业者筹建的工业地标,见证了我国水泥工业的诞生与成长。


                                     上海水泥厂旧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经世纪沧桑,它不仅成功研制新品种水泥,更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水泥厂,我国民族企业家远大眼光与经营智慧的典范。

这片厂区,承载着上海百年工业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在徐滨江整体开发与区域更新的背景下,实现了华丽的蜕变。它逐步更新升级,成为了集娱乐、艺术和文化为一体的世界级创意生活地标——上海西岸梦中心。这个占地460,000平方米的项目,正分期分阶段地推进,旨在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乐园。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西岸梦中心由现象级城市户外区、微度假休闲区、梦工场、可持续时尚区和演艺文化四合区五大分区构成,各区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生活空间。

                                       上海西岸大剧院(毗邻西岸穹顶艺术中心) | SHL建筑事务所 

其中,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由直径80米的水泥厂预均化库改造而成,其独特的穹顶式建筑构架使其成为举办艺术展览、演艺活动的理想之地。与之相连的西岸大剧院,则以全新的建筑设计与之呼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对话。

                                             MVRDV 今年公布了其对上海西岸梦中心建设的规划和建筑愿景 ©MVRDV 

在MVRDV的翻新下,旧建筑得以保留,同时引入酒店、餐厅和零售等新的功能,减少了整体碳排放量,将工业遗址改造成为全新的文化场所。此外,排架式仓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通过一系列活动空间,如公共广场、主要节点空间、林荫大道、滨水长廊、小街/巷道、中心广场的打造,将彻底激活旧厂,使之获得新生。

        江南造币厂,正式名称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成立于896年,分为东、西两厂。东厂主要负责银元的,稍早开始运作;而西厂则专注于货币的制造。1913年,随着民国的成立造币厂更名为“中华民国财政部江南造币厂”,并铸造了民国开国纪念币。

                                        江南造币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造币厂的建筑在民国时期被用于筹备“度量衡制造所第二厂”,而在解放后,原有的度量衡制造厂先后更名为“南京第一机械厂”和“南京第二机床厂”。

                                        南京江南造币博物馆及金基集团总部办公室 | 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赵奕龙

虽然江南造币厂的历史仅持续了32年,但其在中国的货币历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2017年,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接受了金基集团关于江南造币博物馆的设计任务。该项目选址位于园区(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八号楼的一部分,这里仍保留着50年代南京第二机床厂所建的青砖墙,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南京江南造币博物馆及金基集团总部办公室 | 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赵奕龙

由于2012年至2013年期间,原有的旧厂房已经经过一次建筑改造,老厂房被植入了框架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结构。在本次更新中,设计师决定将不同时期的构造物一同展示出来,并通过对比手法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设计师还采用了圆拱这一形式将它们统一起来,最终呈现出一种不同时期的材料并置一处且和谐相处的独特状态。

新建的江南造币博物馆不仅展示了造币厂各个时期所铸钱币和相关历史,还融入了企业客厅的接待功能。在这里,厚重的历史氛围与生活化的场景完美融合。

        濮公山,一座矗立在河南信阳的石灰岩山峰,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迎来了巨大的商机。为了生产石灰,当地人不惜一切代价,建造了上百座小石灰窑。然而,这种行为无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随着严格环保政策的出台,石灰窑不得不全面停产,这里也沦为了废弃的石灰矿遗址。

                                       濮公山地质(石灰矿)博物馆 | 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教授工作室 基地原貌 © 李保峰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一座新建的博物馆与古老的石灰窑融为一体,将延绵的旧窑群整体作为地质公园的标志性大门。窑顶被改造成观景平台,其中一个旧窑的出灰口被设定为博物馆的主,保留的一个送料旧砖梯则“插入”博物馆中,残缺的坑、破旧的石膏窑及全新的博物馆共同演绎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突出旧石灰窑的历史价值设计师刻意弱化博物馆的形态及色彩,将其“藏匿于旧石灰窑的背后,并将部分展示空间“压”入地下,使得博物馆的高度低于旧石灰窑。停产后尚未煅烧灰岩也被巧妙地利用,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

上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